“蝸居”的留守兒童需要給予精神的“廣廈”
時間:2021-08-09 10:03:48 來源: 作者:桃源縣漳江鎮文星小學? 闕敏
一次次家訪,刻骨銘心的是每當我走進小巷深處,來到留守兒童讀書時租住的地方,十幾平米的房子里擠滿了物件,連簡易鐵質高低床架上都掛滿了生活所需之物,占地最多的小方桌成為了孩子的書桌,床下藏著顏色斑駁的木凳,既不占地,又很實用……看到這情景,我不由感慨:古有孟母三遷,今有蝸居陪讀。這種居住條件讓人心痛,但比孩子們的生活條件更令人痛心的是成長路上缺少父母的陪伴。這些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他們的生活由爺爺、奶奶照顧,成為了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
“蝸居”下的留守兒童不僅生活條件簡陋,而且精神匱乏。離開家園,離開父母的孩子那種茫然、孤獨的眼神,在學校很少與同學主動交流,更不愿意親近教師。這種無聲地存在給人以精神的“蝸居”感,讓人揪心。如何讓這些留守兒童成為心存“廣廈”的充滿陽光的孩子?必須了解他們的心理特點,講究溝通的方式與技巧,方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一、關愛留守兒童,以完全尊重孩子為前提
在留守兒童的世界里,孤獨與自卑并存,有的孩子還對外界形成了排斥心理。他們因為膽小從不主動與人交流,過分內向的性格讓他們變得對任何事物都異常冷漠。面對這樣的孩子,我們的愛要像一股源源不斷的泉水不停地注入他們的心靈深處。在給予他們愛時,要以尊重他們為前提。我班有個姓李的孩子,父母在外地打工,上下學全由爺爺用三輪車接送,孩子在班中從不與其他孩子玩耍,更不會與老師交流,沒有同齡人的活潑。我嘗試著主動與他交流,可他只用搖頭和點頭來回應我,想讓他開口說話簡直比登天還難。這樣下去,孩子會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但他不跟我交流,我也不能強迫他,因為強迫孩子去做他不愿做的事,會讓孩子對我產生極強的逆反心理,對孩子今后的教育會產生更大的障礙。我反復思考,終于決定在尊重孩子意愿的前提下,不斷地去和他交流,找準孩子們喜歡的話題,例如:你喜歡看的動畫片是什么?你最喜歡吃的食物是什么?你最愛玩的游戲是什么?一個學期,日復一日地堅持著,終于有了效果。與他交流時,他臉上露出了笑容。我猜想他并不討厭我,甚至有些喜歡我,我的內心是歡喜的。一年級下學期,他既然和我說話了,我驚喜于孩子的變化?,F在的他會主動跟人交流,開心地笑,與剛入學時那個內向、孤僻的小男孩判若兩人?,F在想想,我是何其有幸在以尊重孩子為前提的交流過程中,竟然叩開了他緊閉的心靈之門。
二、關愛留守兒童,以孩子毫無負擔為基礎
到現在,我都不知道作為成年人能承受多少生活之痛,也不想知道一個年幼的孩子到底有多堅強??擅\里所有的不幸,都降臨在一個年幼的女孩身上。一年的時間里,她失去了疼愛她的父母,成為了留守兒童中特別的一類——無守兒童。讀書期間,她住在學校對面的托管機構。歷經傷痛的她有了一份與年齡完全不符的成熟,在每個人面前,她都面露微笑,讓人覺得她是快樂的??晌野l現她是將自己的傷痛深深隱藏了起來,正如她自己作文中所說:“命運如此捉弄我,我無力反抗,但我也要快樂起來!”孩子堅強外表之下,內心是非常敏感脆弱的,她害怕別人的資助,拒絕別人的關心,因為她不想看到別人用可憐的目光看著她。因為她成熟懂事,心里覺得別人的幫助,自己無法報答,所以來自外界各種形式的關愛成為了她的負擔。記得一個周末,我特意帶她去逛商場,想給她買套新衣服,她拒絕我說:“老師,我不能讓您花錢!”我知道我的舉動讓她有了負擔。于是,我笑笑說:“今天有時間逛街,可沒有人陪我,幸好有你陪著逛,有趣多了!現在衣服打折,你看看有沒有自己合適的,挑完后幫我挑件衣服!”她畢竟是個孩子,聽我這么一說,開心地挑了起來。讓我吃驚的是,一直穿黑色衣服的她,那天竟然挑了一件嫩黃的衛衣,看來心情不錯。送她回托管機構時,她不好意思地說:“老師,讓您破費了!”我非常自然地對她說:“我要謝謝你,陪我逛了這么久,下次我沒伴玩的時候還能找你嗎?”她靦腆地點點頭,答應了。這樣敏感的孩子,我小心翼翼地呵護,我知道在這個孩子的生命里,我給不了她那份缺失的母愛,但我會用更自然,更巧妙的方式一直愛著她。因為我不想讓她因為我的愛產生負擔,不想讓她因為我的愛產生自卑心理。我相信讓孩子毫無負擔地接受我的愛,她才會更輕松,更快樂!
三、關愛留守兒童,以孩子實現價值為目標
電影《你好,李煥英》中的臺詞讓我印象深刻:“我未來的女兒啊,我就讓她健康快樂就行了”。樸實淺顯的語言將母愛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其實作為一名教師,何嘗不是如此呢?希望我們的學生健康快樂。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我能讓學生獲得了短暫的歡愉,而很難讓學生自己找到細水長流似的快樂。其實幸福感的獲得需要孩子從內心認同自己,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實現自身價值,而這種自身價值的實現對于班級中的留守兒童更加重要。因為他們的幸福感本就比不上有父母陪伴的孩子。于是在班級中,我為孩子們設置了多個“工作”崗位,如:圖書管理員、花草管理員、講臺管理員、多媒體管理員、節電小使者等。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挑選工作。孩子們在“工作”中有了責任感,找到了成就感,獲得了幸福感。在實現自身價值的過程中,孩子們體會到了一種妙不可言的快樂,且這份快樂就像源源不斷的泉水滋養心靈。
有仁愛之心是好老師的職業底色。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會真心實意地關愛每個孩子,用更多的愛和巧妙的方法呵護“蝸居”下的特殊群體——留守兒童,只希望他們能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成為內心充滿陽光的孩子。
上一篇:挫折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課
下一篇:把握教育本質,做好隔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