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長朋友,大家好!我是謙一,很高興帶領全縣家長共讀一本書《家庭中的52個正面管教工具》。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10個小節,也收到了很多家長的留言和反饋。本周,我將就家長們提出的幾個典型問題給予一一地回復。

首先呢,我們再次澄清一下,正面管教是基于阿德勒、德雷克斯兩位心理學家的心理學理論,由簡.尼爾森應用于家庭教育,深入兒童的心理,具有科學性、實用性和系統性的家庭教育方式。它的核心觀點是教育孩子要做到“和善而堅定”。那我們要學習的就是怎樣做到情緒穩定,態度和善,方法得當,但是邊界清晰,規則權威。

我們現在讀的這本書是中國的一位家庭教育指導師盧丹丹根據自己做家庭教育指導的經驗和自己養育孩子的經驗著作的一本書。我們前面的10個小節讀到了情緒管理、積極暫停、接納、信任、認同感受、約定非語言信號、給予積極的關注、識別孩子的不當行為等內容。

家長典型問題一:一位高中家長說“當我看到你們發過來的這篇文章時,不禁有點懵,你們現在教育的是高中大齡孩子,卻又要我們參與注意小孩子的家庭教育問題,是不是有點偏科跑題?,F在高中苦讀,他們到了人生最關鍵的時刻,主要是沖關,家長們也深陷其中,有什么精力和時間參與探討孩童的教育問題?!?/span>

非常理解這位家長的感受,因為作者在書中舉的例子大多是幼兒期孩子的案例,并且要為這位家長點一個大大的贊,因為從她的質疑中可以看出她強烈的學習的愿望。那么在回復這個問題之前,我給大家舉個例子,我們在小學二年級的時候學習了幾個相同的數相加可以用乘法,雖然這是小學二年級學的內容,但是我們現在遇到幾個相同的數相加時,依然會自然地用乘法來計算。我們現在學習的正面管教工具,是一個工具,它可以用來教育年齡小的孩子,也可以用來教育年齡大的孩子。比如說上周我們學習了識別孩子的不當行為之一“尋求過度關注”,為了尋求關注而采取一些不恰當的行為,就是尋求過度關注,這樣的行為每個人都可能有,跟內心的需求和自身的認知有關,與年齡無關。雖然書中的例子是小孩的行為,但其實每個人都可能有尋求過度關注的時候。比如剛剛進入高中的時候,有的孩子各種不適應,哭,要回家,其實背后的需求也許是在新的班集體沒有感受到自己想要的關注,如果大人了解了孩子行為背后的需求,再加以正確的引導,就可以很快的幫助孩子適應新的集體;比如有的孩子在背后講老師的壞話,也許他并不是真的不喜歡老師,而是沒有從老師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關注而產生怨恨的情緒,如果家長明白了孩子行為背后的需求,就不會給孩子講大道理而忽視孩子的需求,也不會因為孩子的抱怨而對老師產生不好的印象;還有的孩子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也許是因為他一直在被忽視,痛苦的情緒沒有緩解的途徑,最后選擇了傷害自己,在他的認知中或許只有受傷了才能被大人關注到;還有已經成年的男女,當遇到自己心儀的對象時,也可能會有一些偏差行為去尋求關注,比如不斷的用各種行為方式來“考驗”對方愛不愛自己。所以,正面管教的工具,它是一系列的工具,它可以用來教育幼兒,也可以用來教育青年,甚至也有助于你和其他家庭成員、和同事、和領導、和下屬的相處。就像一個錘子,它可以敲釘子、砸石頭,也可以成為防身的武器或者破壞的工具。提出這個問題的家長,您如果還有什么疑問,隨時歡迎探討哦。

家長典型問題二:一位家長說“我知道這些方法都是對的,是好的,但是并不適合我家孩子,講這些,不如講講怎么幫孩子應對考前焦慮、早戀、厭學,怎么對孩子進行心理疏導?!?/span>

看得出來這位家長現階段是處在焦慮狀態下的,或許正面臨孩子的問題束手無策。首先我們來看看在考前焦慮的問題上怎樣使用我們學習的正面管教工具,孩子焦慮的時間點在考前,說明孩子對考試的結果有非常高的期待,原因或許是一直以來父母對于考試失敗的孩子是不夠接納的,所以孩子會擔心受到責罰或者不被愛,所以關心考試的分數超過關心學習本身,過多的關心考試失敗的后果而缺失了通過考試檢測知識漏洞,加強薄弱環節的能力。所以,當孩子考試失敗后,父母可以認同他的感受“沒考好你一定很傷心”,然后給他擁抱(非語言信號),讓他感受到你對他的接納,并表示“你就把你錯了的地方反復再做,解決一個你的問題就少一個,我相信你總好起來的。(信任)”。然后我們來看看早戀的問題,我們要接納現在的孩子普遍發育較快較早,對異性充滿好奇是非常正常的,那我們和孩子交流這個問題的時候就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不武斷的打壓,而是積極的引導孩子正確處理,教會孩子尊重對方,保護自己。再就是厭學,我們應該積極關注,近距離的傾聽孩子厭學的原因是什么,而不是一味的督促孩子“愛學習”,或許孩子在學習上遇到了困難需要鼓勵,或許孩子是人際關系受到了挫折,需要幫助,或許孩子陷入了抑郁障礙中,需要疏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