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共讀:《家庭中的52個正面管教工具》(十)
時間:2023-07-01 19:23:30 來源:桃源縣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兩育指導中心 作者:
如何讀懂孩子“尋求過度關注”的信念
透過孩子的行為,去辨別行為背后的信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父母去了解孩子的特點,了解整件事情的背景,這是一項巨大的工程。
心理學家德雷克斯在分析了上千個案例之后,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孩子行為的表現方式雖然每次都不一樣,但背后的想法只有4種一一尋求過度關注、挑戰權力、報復和自暴自棄。
孩子們無時無刻不在觀察自己與他人的關系,以及他人如何看待自己,并做出行為的決定。然而,雖然他們的觀察很敏銳,判斷卻不一定準確。當他(她)喪失信心,感受不到歸屬感與價值感的時候,他(她)會用不恰當的行為目的,來恢復信心與勇氣,找到被愛的感受與價值感。之所以說它們是不恰當的,是因為孩子的這些目的是建立在感覺不到愛的基礎上的,而事實上,幾乎沒有一個大人會認為自己不愛孩子
第一個不當行為目的:尋求過度關注
當孩子錯誤地認為只有受人關注或有特殊優待時才是被愛的,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只有讓別人為他忙得團團轉時,才能顯示他的重要性,他的行為目的就是為了尋求過度關注。
不知道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下班回家后,你正在廚房忙碌,3歲的孩子站在門口,不斷地叫:“媽媽,你過來!”你一邊炒菜,一邊問“什么事啊,寶貝?我能聽到,你說吧!”可是孩子并不說有什么事,繼續叫:“媽媽,你過來!”于是,你放下手頭的事,走到孩子身邊,孩子說:“媽媽,陪我出去玩!”你抱了抱孩子,給他一副拼圖,跟他說:“你先拼拼圖,媽媽馬上就好?!笨墒?,你剛進廚房不到兩分鐘,孩子又開始喊了:“媽媽,你好了沒有? 快一點兒?!弊詈?,你只好中斷做飯,帶著孩子出去玩。
在這個情景中,孩子很明顯是為了尋求媽媽更多的關注,所以他一開始并不是走近媽媽,而是叫媽媽過來。當媽媽放下手里的工作時,他就覺得自己勝利了。尋求過度關注的孩子并不快樂,他認為自己得不到關注的時候就沒有價值感,沒有家庭地位,他需要不斷地確定自己是否重要。所以,當你注意到他時,他就停下來不再“煩你”,但很快他的潛意識里又會產生同樣的疑問:媽媽到底愛不愛我? 在媽媽心中,我到底有多重要?于是他故技重演,形成惡性循環。
孩子的行為會帶給媽媽一些不好的感覺。媽媽可能會覺得很煩躁,也很著急,因為她需要給全家人準備晚飯,而孩子卻一次又一次地打斷她;她也可能會感到愧疚,覺得自己總是沒時間好好陪伴孩子。雖然這些感覺會讓媽媽不好受,但是換個角度思考,孩子的這些行為可以作為辨別孩子行為目的的第一條線索:如果孩子的行為讓你覺得心煩、惱怒、著急或內疚,那么孩子的行為目的很可能就是尋求過度關注。
接下來,媽媽可以通過第二條線索再次確認,就是當媽媽要求孩子停止其行為時,孩子的反應是怎樣的。一般來說,他會暫停片刻,但很快又回到老樣子,或者換一種方式繼續打擾媽媽。
通過這兩條線索,媽媽就可以確認:孩子的行為目的是為了尋求關注。當孩子尋求關注時,他真正想說的就是:“關注我,讓我幫助你并參與到你的工作中,讓我覺得自己有用?!?/span>
因此,對于孩子尋求關注的行為,家長不能像訓練小狗叼球一樣,你丟一個球、把孩子支開一會兒,然后他很快跑回來,你又丟一個球把他支開。這樣他是感覺不到關注的,而是覺得你在敷衍他,因此他會以更加夸張的方式來引起你的注意。
當然,這并不是說父母要放棄自己的需求,對孩子有求必應。如果這樣做,你會發現,孩子沒完沒了地纏著你,而你總是著急要做的事,最后你很可能情緒爆發。
正確的做法是讓孩子參與你做的事,幫助你,讓他覺得自己有用。如果你正在廚房忙碌,可以拿一些菜,讓孩子幫你擇菜;可以讓他站在凳子上,和你一起洗碗;也可以讓他幫你去陽臺上的盆栽里摘一些小蔥·.....只要你愿意,總會找到適合孩子的事情。
這樣,孩子會真正感受到媽媽的關注,并且發揮了自己的作用。當他的歸屬感與價值感得到滿足時,他的心里就有了很好的安全感,不會再沒完沒了地纏著你陪他玩耍。(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