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共讀:《家庭中的52個正面管教工具》(九)
時間:2023-07-01 19:16:40 來源:桃源縣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兩育指導中心 作者:
如何看待孩子的不當行為
幾乎每個小孩都經歷過叛逆期,在此期間,他們不聽話,喜歡跟大人對著干,讓家長很頭疼。因此,一說到孩子的叛逆行為,很多家長都會將它與不當行為等同起來,會在第一時間去糾正它??墒?,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孩子的叛逆行為并沒有減少,有時反而會變本加厲。為什么會這樣呢?
事實上,孩子的叛逆行為并不都是不當行為。仔細觀察后我們會發現。孩子出現的所謂不當行為,很多時候只是因為認知偏差,或是符合他這個年齡階段的不成熟的行為,或是因為失望、情緒失控而產生的行為。
我們常常見到這樣的場景: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孩子,拍著手,興奮地朝著某個方向走去,卻被大人一把抱回來,孩子不知道發生了什么,掙脫大人的手繼續走,又再次被抱回來.....最后,大人終于失去耐心,對著孩子的屁股狠狠打了幾下,孩子傷心地大哭起來。對于家長來說,孩子這樣的行為就是不當行為。家長覺得孩子應該在自己的保護范圍內,而不是到處亂走。于是,他們不斷地阻止孩子,直到最后失去耐心,“啪啪”打幾下孩子,既是發泄憤怒,也是希望孩子從中得到教訓。
孩子挨打后,覺得又生氣、委屈又困惑,他不知道自己錯在哪里。因為對于剛學會走路的孩子而言,走路對他來說是一件非常新鮮與自豪的事情,于是好奇地走向這個全新的世界,享受走路帶來的成就感。當家長一次又一次地把他抱回原地后,他意識到大人似乎不喜歡他這樣,但是他實在是太享受自由走動的過程了。他沒法清楚地告訴大人:“我只是覺得走路好玩,我想到處走走?!彼茏龅?,就是用大人看起來更加叛逆的行為來表達他的情緒與需求,他或許會用力推開大人的手,大聲哭叫,甚至就地打滾。大人看到這樣的場景,就更加斷定:這個孩子太叛逆、太不聽話了,我得繼續教訓他。由此陷人惡性循環。
每每看到這樣的場景,我都覺得特別心碎,孩子那么小,那么需要理解和幫助,需要大人拉著他的手一起去探索世界,卻被無情地制止、打斷,并受到懲罰。對于孩子來說,這是一種打擊和傷害,而這樣的傷害,卻來自最愛的父母對自己的不了解。
作為家長,我們需要多了解孩子每個年齡段的特點和發展規律,知道孩子的某些不當行為只是他們這個年齡有的行為,并不是故意要跟你對著干。當剛學會走路的孩子四處亂走時,請耐著自己的性子,在可以保護的范圍內給予孩子最大的自由,讓他勇敢地去探索,或者輕輕地拉著孩子的手,順著他手指的方向,跟著他走。必要的時候,你還可以當一個解說員,告訴他所到之處遇見的小花小草、小動物、人……相比不了解而強行阻止孩子,這是一幅多么溫暖的畫面。
一個剛學會寫字的孩子,總是把字寫到格子外,作業本涂得亂七八糟。這時,家長可能會發火:“跟你說過多少次了,字要寫慢點兒、不要太用力,看你!把紙都戳破了!”孩子在一旁覺得很委屈,他用盡全力想把字寫好,可是他的肌肉協調能力還不是很強,把握不好度、精細動作也還不夠好,沒法把字寫進格子里。
這時,孩子的行為并不是不當行為,而只是缺乏技能的行為。所以家長需要做的,不是左問老師,右問朋友: 孩子寫不好字怎么辦?而應該耐下心來,花時間陪孩子慢慢練習寫字的技能。
曾經有一個家長向我咨詢,說他的孩子一到吃飯時間就開始哼哼唧唧,找各種理由不吃飯。家長為此絞盡腦汁,想盡了各種法。大家都建議“狠心讓他餓肚子”,家長也嘗試過,可還是沒有用。這個孩子在其他時間都表現得很獨立,一個人可以玩很久。唯獨到了吃飯時間,就像換了個人似的,十分不配合。后來我了解到,孩子的父母平常非常忙,很少關注他,只有在吃飯時間,一家三口才坐到一起,父母會關心他吃得好不好,有沒有吃飽。
其實,孩子的心里有一個信念:如果我不好好吃飯,他們就會花更多的時間在我身上,因此就算餓肚子,我也不要好好吃飯。孩子也意識不到自己做出了這個決定,但是這卻成了他行為的目的。
我給予這位家長的建議是,在吃飯之外的其他時間,多用心陪伴子。當孩子發現,自己不用小伎倆也能獲得爸爸媽媽的關注時,就不會通過不吃飯的方式來獲得愛和關注了。
后來,家長向我反饋,他們跟孩子約定好每天都有專門陪他玩的時間,孩子明顯開心了很多,吃飯的事情自然也得到了解決??梢?,找到問題的原因是解決問題的前提,只有這樣,家長的管教才不會偏離方向。
孩子的行為就像一座冰山,我們所能看到的只是行為的表面,只是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一角。而孩子行為背后是什么樣的感覺,有著怎樣的信念,他們追尋的是怎樣的歸屬感和價值感,卻是隱藏在海面下更大的部分,是我們所看不到的。
我們對自己以及孩子的行為了解得越多,與孩子溝通的方式就會越有效。家長應該明白,如果真的存在問題,了解原因,才能真正地對癥下藥。
正面管教工具——給予關注
關注孩子,意味著不僅要-關心,還要專注、注視。大部分家長能夠做到無微不至地關心孩子,對他噓寒問暖,照顧衣食住行,卻很難做到去專注地了解與陪伴孩子。
專注,要求父母放下正在做的事,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此時,他比你所做的任何事情都重要??墒?,很多父母要么很少有時間陪孩子,要么當孩子過來找他們時,他們一邊忙手里的事情,一邊敷衍孩子。對于父母的反應,孩子要么興致陡然降低,要么以更大的“動靜”來吸引父母的關注。久而久之,孩子對父母的信任與依賴會越來越小,他們慢慢地不再去找父母,有什么話也不跟父母說。而當父母突然反應過來,想去挽救的時候,孩子已然長大了。真正的關注,是指那一刻你的心跟孩子在一起,你不僅用眼神跟他交流,還能站在他的角度傾聽他的心聲,看見他的需求
有的家庭會安排和孩子的特殊時光,在那個時間里給予孩子全身心的陪伴,讓孩子感覺到被愛與重視,這就是很好的關注。這樣,孩子就不再需要通過不當行為來尋求關注了。比如本文案例中不愛吃飯的孩子,他寧肯不吃飯,也想讓父母多關注他。父母只有滿足了孩子尋求關注的需求,才能解決不吃飯的問題。因為當孩子感受不到歸屬感和價值感,感受不到愛時,任何方法都起不到作用。
有一句話說得好,時刻問一問自己:“當孩子走進房間時,你的眼睛亮了起來嗎?”說到這里,我想到了我自己的孩子們每次從外面回來時,,我一聽到門鈴聲就會跳起來跑到門口,張開雙臂迎接他們,而他們則會跑過來跳到我身上。我希望等孩子個子長得比我還高時,我們還可以如此興奮地擁抱彼此。
給予孩子關注,讓孩子感到他的重要。這對于培養孩子的歸屬感與價值感,是無比重要的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