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時捕捉孩子發出的信號

正面管教工具——近距離的傾聽


家長大都明白親子溝通的重要性,知道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傾聽和溝通,建立相互信任的親子關系。但是溝通不是簡單地和孩子進行語言的交流,還包括去接納孩子的情緒,詢問孩子的想法,然后再去解決問題。

溝通存在于交流的每一個瞬間、每一個細節,真正良好的、有效的溝通,需要父母適時地感受和理解孩子發出的信號,并及時做出回應,尤其需要父母能夠傾聽孩子。

然而,大多數時候,父母都不會留意孩子表達出的信息,因為他們的心總是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所占據。

孩子從學?;氐郊?,很委屈地告訴你:“媽媽,我很生氣,我把齊齊當成最好的朋友,什么東西都跟他分享,但是他今天帶了一本書,就是不給我看!我再也不跟他當好朋友了!”

這時,媽媽的腦海里閃過無數的畫面,然后,這樣的話可能就脫口而出:“是不是你什么地方惹他生氣了?”“明天我們帶一本跟他換吧!”“你們還是好朋友,好朋友之間有矛盾是很正常的?!?/span>

我們覺得自己很理解孩子,覺得說這些話是為孩子好,是在幫他解決問題??墒?,孩子卻突然不說話了,他可能會變得更加生氣,因為這些都不是他想聽到的,他想傳遞給家長的信號,家長并沒有捕捉到。

孩子發出信號,家長需要進行“解碼”之后,才能理解它。比如,孩子看上去是在“抱怨”某件事的不公平,其實真正傳達的信息是“我很委屈,我想傾訴,我想得到理解”。他并不一定需要安慰、建議、說教,甚至也不需要解決辦法。而家長聽完孩子的表述,往往就會想撫平他的負面情緒,幫助他解決問題。所以,當你用這些方式跟孩子進行溝通時,實際上就錯失了彼此之間的連接,沒有做到適時、有效地溝通。

在上面的案例中,適時、有效的溝通,從孩子回家那一刻就應該開始。當孩子說話的時候,你可以看著他的眼睛,讓他感受到你對他的重視。然后,你放下腦海里自己已有的想法和判斷,敞開心扉,全神貫注地去傾聽和感受,留意他表達的信息。

有時候我們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僅僅只是拉著他的手,點點頭,跟他說“嗯,你看上去確實很生氣”或者用“還有呢”“可以告訴我更多嗎”這樣的方式給予反饋,孩子的問題就得到了解決。因為當孩子感受到家長的重視和理解時,他就不再否定和懷疑自己,他的那些“小煩惱”就變得不那么重要。因為孩子感受到了被重視。心態從“需求不被滿足模式”,順利過渡到“需求被滿足模式”。

事實上,像這樣的循環,幾乎發生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天。襁褓中的孩子,父母看著他們,模仿他們的聲音,咿咿呀呀的孩子一句,父母一句,像是聊天一樣,父母和孩子都很開心。通過這樣的信息反饋,父母和孩子之間建立起了連接,感受到彼此心的融合,孩子的心理健康就是在這樣的親密溝通基礎上逐漸建立起來的。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我們對孩子常常會沒有那么多的耐心,從而錯過孩子發出的信息,孩子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后,就會產生不當行為。

比如青春期的女兒,躊躇地想要和媽媽說點自己的心事,媽媽剛好手頭上有點事,只是很敷衍地回應一句:“媽媽有點忙,呆會再和你說?!迸畠簳?、失望,甚至生媽媽的氣。所以,當媽媽忙完了再問女兒“什么事?”的時候,女兒又不說了。如果媽媽這時候沒有讀懂女兒表達的信號“我覺得你不夠重視我”,反而責備女兒:“我忙的時候你要說,現在要你說你又不說了?!焙⒆拥男拈T會慢慢地對家長關閉起來。久而久之,父母會覺得青春期的孩子和自己“沒話說?!薄安焕砦??!鄙踔習霈F一些叛逆行為。

這種情境下,或者一開始,媽媽停下手頭的事,看著女兒認真地說:“媽媽手頭上這個事中斷了就得重頭來,你如果不是特別著急,就等我完成了咱們再聊好嗎?如果很著急我就先停下來”?;蛘吆髞砼畠翰徽f的時候對她表示理解:“對不起,媽媽剛才的事確實不好中斷,你是不是生氣了?你現在還愿意說嗎?媽媽會認真地聽?!焙⒆痈杏X到自己“被看見”“很重要”“被理解”,就不會對家長關閉心門。

可見,親子之間適時、有效的溝通是非常重要的。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在時刻觀察著他人對自己的反應,孩子更是如此,他們往往是憑直覺對自己所觀察到的事情做出判斷,而這些判斷往往是錯誤的。比如,在小孩子看來,媽媽的一個轉身,可能就是不愛他的標志??赡芏紩е驴摁[或后續溝通的困難。

當親子之間不可避免地發生分離和誤解時,需要父母去修復這些問題。孩子也會逐漸明白,他們和父母之間的連接是可以修復的。通過適時的溝通和必要的關系修復,孩子就會慢慢地積累起積極的、與父母的內心緊密連接的感受,這對他們未來人際關系的建立非常重要,也能讓他們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識。

正面管教工具——近距離傾聽

前面我們也講過“傾聽”,說的是當孩子說話的時候,家長不要敷衍、打斷、指責、說教等,而是用心去傾聽孩子,并做出回應。(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