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期盼的暑假到了,又是父母們分身乏術、難以應付的暑期,平時忙得不可開交想要“多陪陪孩子”的美好愿望,可能在與孩子真實而長時間的相處中變得有點葉公好龍之嫌。年齡小的孩子磨蹭頑皮,稍大一點的總擔心出什么幺蛾子,更大一點成天抱著手機,慈父慈母的愛心很快就變成了磨練耐心,甚至連耐心都消耗殆盡,最終有可能避免不了以父母吼叫和孩子爆發收場。怎樣保持自己良好的狀態,和孩子共度相安無事、相互成長的暑假呢?

秘籍一

和孩子一起做暑假計劃

不管多大的孩子,邀請他們一起來做暑假計劃,邀請是相互商量,以孩子為主導,讓他們能夠表達自己對暑假的期待,希望實現的愿望,希望父母給予哪些支持,討論后列出來,一起商議后確定重點項目。父母根據這個計劃留出和孩子共同參與的時間,特別是比較大的出行計劃,讓孩子有明確的預期和心理準備,如果有變化,向孩子提前說明。孩子重點計劃自己每天的日常生活作息,這部分可以讓孩子自己主導,不需要像上學期間那么嚴格,有些學校和老師暑假依然會在群里給孩子一些不定期的安排,對暑期作業的督促,配合學校的安排。家長了解暑期作業進度后就盡量減少每天的匆促和監督,讓孩子為自己的作用負起責任來。和孩子一起做計劃能讓家長和孩子對暑假安排都做到心中有數,增強孩子自己的計劃性和自我負責。


     秘籍二
     家長專注當下,不怕做“兩面派”

這里說的“兩面派”指的是:家長在離開孩子時專注于自己的事,在面對孩子時專心陪伴。很多家長在暑假到來前就有些焦慮,孩子放假父母不放假呀,孩子怎么安排?工作怎么兼顧?回家事情變多,工作一點也不可能減少,確實感覺很難兼顧。但其實最消耗人的并不是這些具體安排,而是家長焦慮不安的心情。如果工作時掛著孩子,他們很容易將你的牽掛當作一種挑戰家長底線的資本,自己更加調皮搗蛋。有些家長會因為投入工作而對孩子產生內疚感,同樣,回家這種內疚感最容易被孩子感受到,他們于是會更加肆無忌憚。

所以暑假家長無需以孩子為中心,只是在陪伴他們的時候專注起來,避免一邊工作一邊陪伴,比如不斷用手機處理工作,或聯系其他人,或心不在焉。其實把陪伴孩子當時的時間和心意完全集中起來,用心投入到和孩子一起交流、游戲、運動等活動中時,雙方都能得到完全的滿足,尤其是孩子。這種高效陪伴能夠讓孩子感到內心踏實、真正受到關注,感受到父母的愛,同時還能讓孩子體驗到專心做事,專注當下的快樂。那些總是想粘著父母,或者通過打擾父母來獲得關注的孩子,實際上是內心沒有得到這種真正的滿足。


    秘籍三
    允許孩子有負面情緒

孩子有情緒是正常的,不管多溫和的孩子,都會有他們自己成長中帶來的自然情緒積累,孩子向父母發脾氣經常都是他們自己內心煩躁,又無處宣泄,不用過度解讀孩子的脾氣,也不要認為孩子發脾氣是針對家長的,心理學上專業術語叫“正?;?。

家長大部分都難以面對發脾氣的孩子,一方面出于心疼,舍不得孩子難過;一方面擔心孩子心理不健康,或者性格塑造不好;還有一部分深層的原因就是家長本身就屬于不允許自己有負面情緒的人,所以很難面對發脾氣或郁悶的孩子。情緒是人的正常反應,允許孩子有負面情緒,了解情緒就像陰晴圓缺、四季交替的自然規律,實際上是對孩子的一種人性關懷,也是對自己的一份人性關懷。家嘛,就是可以放下戒備和面具的地方,可以真實地做自己。那些嚴重心理問題的孩子,或者到了青春期完全向父母關閉心門的孩子,大部分都流露出“在家里無法表達真實地自己”“父母對我的情緒化感到非??只?,為了不讓他們恐慌,只有壓抑自己”“我難過的時候希望爸媽能理解我的心情,但是他們在我還沒有垮掉前就先垮掉了,所以我沒有辦法向他們說我的難處?!?/span>

朝夕相處中,磕磕碰碰是難免的,喜怒哀樂都是自然反應,孩子心情不好的時候,父母是否能”接得住“孩子的負面情緒,可以自然面對孩子心情的起起落落,往往是增進親子關系、深化情感聯系的重要時刻。而很多家長都只希望陪伴孩子乖的時候,共享快樂時光,難以陪伴孩子難過的時候,其實這才是真正讓孩子感受愛、體驗愛、學習愛最好的機會。


    秘籍四
    營造積極氛圍,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

孩子是需要教育的,好習慣是需要訓練的,除了接納、專注和陪伴外,當孩子有一些不良習慣時確實需要幫助他們克服,并養成讓他們一生受益的好習慣和良好的品質,比如早睡早起、勤勞好學、積極進取等。好習慣的養成最重要的是帶動,家長自己生活習慣良好,熱愛運動,喜歡做家務,同時讓孩子在一旁幫忙、協同,孩子一般都是很愿意跟著父母一起做,享受共同度過的美好時光,同時又養成了良好的習慣。

如果孩子成天玩手機、白天不起晚上不睡、暑期作用臨時抱佛腳等,這些習慣往往都是孩子沒有得到內心真正的快樂,缺乏內在動力的表現。而且不是一天兩天養成的,大部分孩子都是長期在家庭氛圍中逐漸長成這樣的。所以當家長看到問題,需要明白表象后面潛藏的是整個家庭的狀況需要調整,不是孩子一個人需要調整。很多家長遇到孩子的問題往往是馬上指出來,提醒或要求孩子改正,看到孩子拖拖拉拉就再繼續再匆促提醒,慢慢地就怒火中燒……接下去就容易雙方吼叫爆發,結果肯定是兩敗俱傷,甚至引發嚴重的后果。

所以家長一定要有”孩子的問題是我們家庭狀況可能需要調整“的意識,當然這時候并不需要有內疚感或無力感,家庭狀態需要調整是正常的,這并不是家長做錯了什么,而是家長可以理智地去和孩子一起以負責任的態度來面對,一起討論,共同成長。有時候確實也是因為孩子自己遇到了困擾,或者僅僅是孩子天然的那種惰性,這些都是很正常的??梢試L試下面的溝通方式:

1、說出你看到的事實。比如”我看到你拿著手機時間差不多兩小時了“。

2、表達你的感受,”我有點擔心這樣對你不好“。

3、邀請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或玩手機的內容等?!标P于玩手機的自我管理,你自己是怎么考慮的?”可以和我說說你在看什么嗎?“

4、如果孩子愿意講,就傾聽,不插話不打斷,參與到他的話題中,暫時不做任何評判和指導。

5、大致總結一下孩子的想法或內容,提出你的看法(不是教育,而是真誠分享),也可以提供一些信息。比如“你在玩的這個游戲確實有點吸引人,看你那么投入,我不愿打擾你。我看到關于手機成癮的一些信息,超過一定時間無法控制自己,可能容易上癮”。

6、以提出希望的方式表達對孩子要求,“我希望你既能讓自己玩得開心,又不至于被手機控制?!?/span>

7、以詢問的方式激發孩子的探索,一起商量解決辦法,“你是有主見的孩子,我們討論一下怎么預防成癮好嗎?”


     寄語

父母和孩子的關系既是血緣無法改變親子關系,也是一份需要用心經驗的人際關系,相處不是因為有了血緣就有了親密的保障,父母需要花時間和精力,用心面對和孩子的關系。社會常常渲染父母愛的無私,卻不夠強調實際上孩子內心更是無條件愛父母的,而且由于他們的方法和閱歷有限,往往無意識地用讓自己變差的方式吸引父母真正的關注和愛,或者維系自己家庭的和睦完整,年齡小越小這種現象更加突出。這些自毀的方式需要更多更深地被看見,智慧有愛的父母,可以通過孩子表面的不良行為或不佳表現,順藤摸瓜去反思和自我調節和自我成長,從而改善家庭氛圍帶動孩子的成長。



0